設計師的話語權受到一定環境的影響,但環境的影響絕非決定性因素,尤其互聯網行業。那設計師為什么會在一定環境下逐漸失去話語權?
設計工作中,是否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場景1
場景2
場景3
無論什么職業,在工作中丟失話語權都等同于失去自由,曾經熱愛的工作變成賺點錢養活自己的工具。長此以往,漸漸失去本該淄博全景拍攝有的自信與理想,剩下的只有難以釋放的壓抑。尤其是對于向往自由的設計師來說,更是如此。
設計師為什么會在一定環境下逐漸失去話語權?
設計師的話語權受到一定環境的影響,但環境的影響絕非決定性因素,尤其互聯網行業,從未有哪一公司有「設計師職位就該低人一等」之說。
當你所處的環境中,設計師們變得越來越弱勢,可以嘗試著先從自身角度考慮以下問題。
對公司的價值是決定你在公司話語權的核心因素,對公司價值越大,你的話語權也就越大。
不能或錯誤理解設計的價值
不能理解設計的價值,自身認為設計行業沒有其他崗位重要,認為設計除了幫著需求方畫畫圖以外好像就沒什么其他可以做的。或錯誤的認為設計應該淄博全景拍攝決定一切,公司任何階段都應該圍繞設計而運作,不看重設計的公司都很 low。
不能量化自己在公司的價值
設計在互聯網行業中為剛需職位,必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設計師本身能夠通過自己的能力為公司帶來很大的價值,一定場景下其價值為間接價值,如果不去歸納量化。長期以來不僅淹沒了自己在公司的價值,同時也不能積累有效經驗。
懶得爭取,不如讓改什么就改什么來的方便
明知道自己是對的,但為了方便,放棄底線。當這種場景形成了規律,再想改變會越來越難。
缺乏學習,沉迷于自己的「舒適區」
舒適區是指自己在不同場景下感覺到自在的區域,一直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下會讓人感覺到很安全,沒有壓力,沒有緊迫感,人們會變的很松懈。接需求,搞需求是每個設計師的基本工作。如果拒絕學習,不去吸納更多領域的知識,長期下去會讓設計師的知識面越來越小,無法更全面的思考問題。
缺少擔當,凡事由他人做主
對自己的想法或方案不夠自信,不敢承擔其結果。永遠提供多套方案,讓別人選。先是放棄設計方案的主導權,然后放棄顏色和圖形的決定權。
當工作的時間久了,我們有的時候會傾向去做一些「更大」的成績,而忽略了對設計基礎的繼續深究。自身的專業基礎能力也會無形的賦予或剝奪你的話語權,專業能力的缺失會讓身邊的同事對你的專業領域失去信任感,進而提出的質疑也就會更多。
以上原因可以總結為:專業能力突出并能主動的通過其能力為公司帶來更大價值的設計師或設計團隊,是提升設計師在公司話語權的核心要素。
那么設計師的價值該如何體現?該如何提升自己的主動性?以及如何不斷升級我們的設計基礎能力?
如何了解自己的設計?設計能用來做什么?
首先通過設計確實可以解決系列問題,但并不是能解決所有問題。
設計是把目標設想合理傳達出來的系統性方法,而設計師的主要價值就是體現在如何解決「合理傳達」,那么什么才是合理傳達?
信息傳達的精確度:設計就是通過某種形式傳達信息,達成想法的精確傳達為設計的核心基礎,當信息傳達不夠準確,也就意味著失去了設計最基本的價值。
用戶使用的好感度:某種場景下精確的信息傳達并不一定能帶來用戶的好感,如在界面使用中,用戶對「失敗」的操作會有挫敗感,如果精準的傳達「失敗」的含義,會降低用戶的使用體驗。
如何量化自己在公司的價值
從企業的角度思考設計師個人價值,增加自我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了公司價值,設計師在公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體驗價值:設計師在企業中的核心價值為體驗價值,包括一枚精致漂亮的圖標,一步簡潔明快的操作,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用戶體驗的提升。體驗的提升很難短時間被量化,但長期累積很容易被每個用戶所記住。
一定場景下體驗的提升意味著用戶好感度的提升,間接的作用于商業價值的提升。尤其互聯網行業中,體驗價值尤為重要。當你的每一處設計圍繞著極致的體驗為目的,那么你的設計在公司就有了不可替代的價值。
體驗價值的提升并非嘴上提升就是提升,其正向的提升圍繞著合理的過程與結果。
商業價值:一定場景下,設計還可以短平快的達成一定的商業目的,一個按鈕的顏色或大小,一套引導性的流程,都能短期直接的帶來一定的數據提升。這些價值相對容易短期被量化,有些 ued 團隊會制定自己團隊商業價值的 kpi……
所以某種環境下,設計帶來的商業價值和體驗價值會有一定的矛盾性,兩者都有優缺點。比如: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爭奪時間的環境下,設計的體驗價值難以短期見效。而設計的商業價值影響體驗的情況下,雖易短期見效,但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用戶好感度與忠誠度,進而影響長期的商業價值。
以上可以總結為:能做出一套「合理傳達」的設計是你的自身價值所在,能夠帶來「體驗價值和商業價值」的設計是你在公司的價值所在。
做好并把控自己的專業領域
首先把控并不是指自己領域的問題別人怎么說都不改,也不是掐著別人不讓他說話,當其他人提出無論大或小的問題時候可以先思考下其問題的下面兩點:
是否為設計方案影響到了需求問題:因互聯網行業中,設計會涉及到多部門的高密度合作,當設計影響到了需求,或需求影響到了體驗,需共同協商相對更完善的解決辦法,其目的一定是為達成需求更好的傳達給用戶。
判斷其問題是否客觀存在:當其他人提出的一些設計問題,比如:「我覺得不夠美」之類的,我們需要先判斷其是否有某些客觀問題導致他這樣的直觀感覺。但因每個人的主觀判斷各不一致,尤其顏色之類的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審美。
設計師一定程度上需要圍繞客觀的分析展開設計,盡可能做到不以主觀判斷決定設計。如果設計的每處細節都有著客觀的分析,那么在面對「我覺得不夠美」的問題的時候將有足夠的條件推翻這個說法。
所以,面對問題保持不因改動,是否方便而放棄對錯是更對用戶負責的體現——即面對細節,保持敬畏。
如何跳出「舒服區」
舒適區是指自己在不同場景下感覺到自在的區域,一直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下會讓人感覺到很安全,沒有壓力,沒有緊迫感,人們會變的很松懈。
當你已經能夠較為輕松的應對各業務需求的時候,需要更全面的思考問題,跳出舒適區拓展自己的跨界知識是必要條件。對未知或新事物的恐懼是人的本性,但是成長本身就是突破恐懼。那么設計師如何正確跳出舒適區?
設定目標,跨界探索:我們并不是為了跨界而跨界,一定場景下我們跨界學習是為了更全面的分析問題本質,以便于更客觀的確定設計方向。
跳出設計師視角,建立所在行業中的整體思維:工作過程中,每個職位視野一般存在一定的盲角,設計師也是一樣。一般情況下,設計師在完成業務需求的時候,視野容易存在片面性。如需要更全面的視角支持你的思考,跳出設計師自身視角是唯一出路——即看待問題,開闊的視野更能發現問題的本質。
敢擔當,有思考,能做主
互聯網行業中,設計師應該有在公司內的獨立定位,并不只是各條業務的需求設計支持。
即對待職責,敢于擔當是設計師獨當一面的前提條件。
提升自身的主動性即為:
接受與學習新趨勢
互聯網下的設計行業一直在高速發展,幾年前的設計在現在看來已經很復古了。設計師應隨時關注著當下的設計趨勢,而不是沉浸在三年前的設計規范下。
對設計細節的極致追求
設計趨勢一直在變,但設計師對細節的追求并未變。不同情況下,設計的細節往往體現在不同的形式中。如扁平化相對于擬物化,更多的細節由對材質的細節刻畫轉變到了對顏色、對抽象造型等的研究,并不是說扁平的視覺語言沒有細節。
總而言之,設計師的話語權并不會瞬間建立,需要工作中的點滴積累,同時更多的話語權也意味著更多的責任感。希望每個設計師都能成為一個高價值、敢探索、有擔當的人。通過自己點點滴滴的設計讓公司乃至社會一點點的變得更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