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設計師,隨著工作時間變久、經驗增多、業務需要,會慢慢面臨帶設計團隊的需求。
以前,我認為帶人嘛,挺簡單的,就是自己打打嘴炮,別人做東西就可以了。
但這事兒真落到自己頭上時,瞬間眉頭一緊,感覺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因為,相比自己做出一個牛逼的設計,建立一個設計能力強、學習氛圍足、思維活躍、有創造力的設計小組,真是淄博網站建設一件令人禿頂的一件事兒。
今天就擼一篇文章,分享下在這個過程中我的一點點思考。
在帶團隊之前,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好的設計團隊」。一般可以通過2個維度來衡量:
明確了什么是好的設計團隊,接下來就要看怎么帶了,我認為有4個方面比較重要: 制定團隊目標; 挖掘個體亮點;定期集體溝通; 制定設計規范。
設計師工作中感到迷茫、沒有方向,大多是由團隊目標不夠明確導致的。不僅如此,沒有明確目標的團隊,也很難做出對公司有價值的設計。
因此,團隊負責人,要懂得制定和拆分目標。一般情況下,目標可以分為:長期目標;短期目標。
長期目標
長期目標,指的是能夠指引團隊,在未來至少一年內做事的方向。我目前會考慮制定「年度」目標。
在制定前,應該先去確認「產品」的年度目標,因為設計是服務于產品,在產品目標的基礎上,從而提煉設計可以發力的點。
你可能會問,怎么提煉呢?
拿某美圖APP 舉例,它的年度目標是:擴大用戶規模。
那么,「擴大規模」可以拆分為:提升新增用戶;增加用戶粘度。
從「提升新增用戶」維度,提煉出設計目標:
從「增加用戶粘性」維度,提煉出設計目標:
有人還會說,單純的從設計維度提升用戶新增好難,這種目標,能實現么?
那再舉一個例子:天天P圖,前段時間「前世青年照」活動,是由內部設計師全權完成。活動上限28小時,參與人數破億,助力天天p圖登上 Appstore 總榜第一,是實實在在的設計賦能業務新增的優秀案例。
短期目標
短期目標,是服務于長期目標的,把長期目標拆分成:每月、每周、每天可執行的事情去做。方向明確,目標清晰,人生有沒有一下子美好了起來。
總體來說,長期目標指引方向,短期目標輔助進行。這么搞,不僅能給公司產品帶來更大的價值,同時也減少設計師盲目試錯,繞彎路,從而提升工作效率。
就像打王者榮耀,團隊里需要法師、刺客、肉、輔助,只有陣容合理,發揮出各自優勢,才能打贏。其實,設計團隊也一樣。
每個設計師都有他的優勢,比如,有人產品思維較強、有人擅長插畫、有人專攻動效、有人溝通厲害、有人創意十足。
好的團隊,應該讓擅長的人做擅長的事,而不是讓產品思維強的人,去畫插畫,讓動效強的人去手繪。
那么,如何挖掘設計同學的亮點呢? 往期作品; 溝通探討。
往期作品
其實,一個設計師的亮點,從往期的作品或者項目中,可以明顯看出來。
比如:拿作品集和簡歷舉例,有的同學會在作品集中,體現很多通過產品數據推導出的功能模塊設計,那么它的產品思維會比較強;
有的同學,做的 UI 雖然很好看,卻沒有靈魂,但可以看出他的排版和運營設計能力還不錯;
有的同學,除了作品集以外,還有視頻剪輯的短片,說明他可以解決團隊內視頻剪輯需求,動態運營需求等創新業務。
因此,我們要努力發現大家身上的優點。
溝通探討
每個人心里也都有自己的小規劃,私下可以一起溝通職業規劃、感興趣、希望挑戰的地方,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去嘗試,也是培養亮點的好機會。
一點建議:在剛工作的時候可以多方面嘗試,但是到工作3年左右,最好能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難以被取代的優勢。
總的來說,挖掘每個人身上的亮點,運用好大家的優勢,對于團隊來說非常重要。
很多設計團隊的工作方式是,自己干好手里的活就可以了,大家很少進行溝通討論。
其實,設計師很需要一個好的討論氛圍,進行思維碰撞,激發大家腦洞。常用的討論方式有:設計內審;workshop; 跨領域分享 。
設計內審
設計內審,指的是設計方案內部評審,比如:某位設計師完成設計方案后,呼喚組內其他設計同學,提點意見。
內審的優點在于:被內審同學只有思路足夠清晰,才能說服別人;其他設計同學只有了解業務,才能提出合理意見;討論后得出的方案,更經得起推敲。
建議:被內審的同學,在評審前,先主動陳述清楚,所需評審模塊的產品目標是什么,調研了哪些同類產品設計,做了哪些方案,最終傾向于哪種方案,以及為什么傾向,等等。
而不是上來說一句:「大家看看有什么意見沒」。人家都不知道什么背景怎么提意見,就算提了意見,也不一定是合理的。
workshop
workshop,翻譯成中文是工作坊的意思。最早出現在教育與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之中。后來被流傳開來,成為一種針對不同立場、族群的人們思考、探討、相互交流的一種方式。
在什么時候會使用到工作坊呢?一般情況下,在團隊一致性不高以及問題復雜程度較高的時候,使用工作坊的方式來梳理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方案。
具體的方法網上一搜一大把,我這里就不詳細解釋了。
跨領域分享
這里的「分享」指的是內部設計分享,「跨領域」指的是,非互聯網行業的知識。
因為大家說起設計分享,只停留在 icon、漸變風的趨勢、留白、按鈕。其實可以打開思路,多分享互聯網以外的設計和想法。
比如:服裝設計、汽車設計、家居設計、設計美學、音樂、心理學、哲學,這些都是相通的,很可能在不經意間給你靈感。
很多人說,道理我都懂,到底哪通了!我咋都用不上呢?
比如:你喜歡服裝設計,可以從每年新款上提取很多好看的配色方案,跟組內同學分享。
比如,你對奢侈品感興趣,有沒有發現,奢侈品牌里的經典款,很喜歡用黑金配色,潛意識里就會給人尊享的感覺。
所以,映射到互聯網產品中,很多會員中心或者增值服務,也會選擇這種配色。
跨領域分享,其實也是督促組內同學,不局限于日常工作中「狹義」的設計,能夠關注生活中的點滴細節、擴充知識面、提升眼界和深度思考能力,從而通過「映射」的方式,為互聯網設計提供思路。
其實,不管是內審,workshop,還是跨領域分享,都是能讓團隊有一個更好的溝通氛圍,從而提升設計和溝通能力,而不是閉門造車式的悶頭畫界面。
設計規范,雖然很重要,但我覺得它只是做設計的基礎,確保不出錯、效率高、避免設計水平參差不齊帶來的體驗不一致的問題。
設計規范包括:各系統官方設計規范(iOS、安卓、Web、PC、Mac等)、團隊產品設計規范(UI設計規范、運營設計規范、交互控件規范等)。
團隊產品設計規范,應該隨著產品的迭代,不斷更新、持續優化,不然盲目的遵循老舊規范,很難做出創新的設計,以及創意上的突破。
以上,是最近這半年的小心得。
總的來說,如果你希望設計為公司帶來更大價值,組內同學少走彎路,就要制定團隊目標;如果你想讓組內同學快速成長,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兒,就要挖掘個人亮點;如果你覺得團隊需要創造力和激情,想要激發大家的腦洞,碰撞創意火花,就要組織定期集體溝通;如果你擔心設計不夠統一、出現殘次設計、配合效率較低,就要制定設計規范。
每個設計師在職業生涯中都會有新的挑戰,帶團隊對我來說,也算是打怪升級道路上的一個關卡。因為要想的更遠,承擔的責任更大。